“毒跑道”事件源于质量信号显示失效
发布时间:2016-06-30     字号: [小] [中] [大]

    今年5月以来人民日报、央视、新华网等主流媒体连续曝光全国多地中小学“毒跑道”问题,引发人民群众的持续关注。我们不得不思考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毒跑道”问题在短期内集中出现?根据现有的报道与分析文章来看,大致将其原因归因于三方面原因:政府部门监管缺失,国家检验检测标准过时与施工单位谋取暴利。虽然初看这三者的确是此次事件的主要原因,但笔者认为此次”毒跑道“事件与2008年爆发的中国奶粉的”三聚氰胺“事件的逻辑基本是一致的,是产品质量信号显示失效导致的。
    首先我们理性分析一下政府部分监管缺失,国家检验检测标准过时与施工单位谋取暴利这三个原因是否为该事件的主要原因。其一,根据经济学理论,任何主体都是理性的,那么作为一个企业主体的施工单位追求利润最大化是其自然属性,完全无可厚非。当其施工完成,向使用单位提供了塑胶跑道,并接受了当地检验检测技术机构的检测且产品质量合格,那该施工单位在建设过程中控制成本,追求利润属于正当行为,我们不能以道德绑架的形式,让企业放弃利润提供更高质量的产品。对于检测过程中的徇私舞弊行为,我们无法排除,但是所有的塑胶跑道检测都有问题,也不符合逻辑。因此施工单位追求利益根本就不是一个原因。其二,政府部门监管缺失也无法立足。政府的监管行为是依据检验检测技术机构出具的检验报告进行监管的,只有当检验检测技术机构出具的检验报告判定产品质量不合格或不达标时,政府的监管才开始启动。但是,目前所有的塑胶跑道都经检验检测机构根据国家标准进行了检测,并出具了“产品合格”的检测报告。因此指责政府监管不力是逻辑不通的。这并非政府部门有意如此,而是技术门槛起到了阻碍的作用。另外,政府也不具备技术能力发现产品质量中的技术性问题。其三,国家检验检测标准过时,此原因也并非完全站的住脚。虽然诸多学生出现诸多不适症状,但是检测结果依然是“合格”。为此不少人开始呼吁更新国家标准,出台更为严格的检测标准。目前,在我国对产品安全和化学品毒性进行评估的主要依据是国标《合成材料跑道面层》标准,其检测项目主要包括苯、甲苯和二甲苯、游离甲苯二异氰酸酯、重金属(可溶性铅、可溶性镉、可溶性铬、可溶性汞)等,项目的确不算多。但是,这样的标准制定有一定的道理。化学检测并不能检测出对象所含的所有化学成分,不在检测目录内的无法检测。这与2008年三聚氰胺事件一个道理,因为检测标准中根本就没有检测三聚氰胺这一项目,导致三聚氰胺事情与检测与监管逻辑上并无直接关系,而是风险技术发现的门槛效应。加上科学技术不断更新,给检验检测不断提出新的命题。
    因此,如何及时地发现质量风险是我们应该直面的命题。如果将质量风险信号及时显示是我们应该考虑的,在毒跑道事件中,更能清楚了解潜在风险问题的是施工单位,但是施工单位也可能由于技术限制不能发现风险问题,当然也存在明知道风险问题而故意隐瞒。因此,解决这一个问题有两个途径。当不断有学生报告塑胶跑道引发身体不适时,监管部分应该积极组织专家开展风险调查,而非套用国家标准,简单处理而引发更多的问题。第二应该鼓励施工单位中的工作人员主动提示风险问题,例如给予足够的奖励。如果能过双管齐下,从信息距离的角度应该是最为直接与迅速的质量信号显示机制。

 

 

凡本网编辑上传的文章内容(注明转载文章除外),均为武汉大学质量发展战略研究院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武汉大学质量发展战略研究院”。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如需转发本网文章,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我们联系的,请在相关作品刊发之日起30日内进行。

关闭
网站访问总量: 3629857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