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二与台北大学李坚明教授及其博士生开展了一个简短的讨论会,他的博士生宣讲了他近期的一个有意思的研究。根据该研究生的研究发现,拉丁美洲地区与东亚地区这两个经济高增长地区,在经济增长与环境质量的关系上,并不相同,甚至出现相反的发展特征,并且与经典的EKC曲线也不同,即不表现为倒“U”型关系,环境质量随着经济的发展先恶化,再改善。而是表现为反向“N”型与“N”型关系:拉丁美洲地区的环境质量随着经济的发展表现为先优化,再恶化而后又改善,而东亚地区的环境质量随着经济的发展表现为先恶化再改善,在此进入恶化阶段。随后,与李坚明教授讨论为什么会有如此的差别?具体原因还没有明晰的讨论,可能需要从发展阶段、发展模式及相关制度展开深入分析才能探明。但是,是否有这样的关系呢?环境质量会随着经济的发展呈现一种周期性的变化呢?目前,拉丁美洲地区与东亚地区环境质量与经济发展这种关系上的差异,非常类似COS函数与SIN函数之间差了一个π/2的周期,这需要通过历史数据进行计量检验,才能最终确定是否真的如此。
由此,我考虑了这样的一个问题,是否“质量安全”或“质量满意度”是否也应该存在一种周期性,而不是一直表现为单调递增的关系?
《屠场》、《寂静的春天》与《快餐王国》三本书真实地描述了美国100年来食品安全的发展历程,同时在美国食品安全的改善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尤其《屠场》的出版更是促成了美国FDA的雏形。这说明,100多年前的美国同样是一个食品安全高风险的时期,并不表现出持续的改善,而是一个先恶化再改善的过程。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尤其美国孟山都等公司对转基因技术的推广,以及各种添加剂、调味剂的产生,我个人觉得食品安全的状况美国是在持续下降的,只是没有显性的表现而已。中国的食品安全正处于触底反弹的阶段,由于多次食品安全事件的爆发,民众对食品安全的关注度也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致使我国食品安全状况不断改善,但是我国食品安全的局面面临着经济转型与科技水平复杂的局面,因此保证食品安全也更为复杂。
同样顾客满意度也同样呈现周期性规律,但其周期性表现的更为频繁,或者周期更短。以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的很多产品或服务都表现出这种周期性特征。例如,2001年通过自己努力打工购买了自己第一部手机,当时可以说满意度非常高,对其爱护有加。虽然现在依然能用,但是它已经不能满足我的日常需求了,现在更多的表现为一种纪念意义。根据人民网的报道(2013年5月13日),微软的满意度得分的变化同样具有周期性。微软软件用户满意度2013年(以windows为主)略有下降,部分原因可能是受到windows8的影响。美国密歇根大学发起的美国顾客满意度指数调查公布的最新结果显示,微软获得74分,比2012年下降了1分。与2011年的峰值78分下降了4分。而2008年为其低谷期,仅有69分,主要原因来自于VISTA系统的推出。这表明了微软满意度存在周期性的变化。
因此,对于质量治理而言,把握好这种周期性的变化规律以及发展阶段,从而做出正确的政策选择是关键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