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各地陆续陷入“十面霾伏”,使得治理大气污染已是刻不容缓。对于我国当前的现状而言,若想有效地治理雾霾,改变当前的能源结构至关重要,且也是立竿见影的大战略。在这方面,欧洲和美国都有比较成功的经验。自1952年陆续遭遇重度雾霾后,欧洲开始启动能源转型。目前,天然气已经成为欧洲国家的主要能源,而煤炭只占15%。在美国,页岩气革命使其步入“减煤增气”快速道。同时辅以其他措施,仅2013年美国减排二氧化碳7.6亿吨,其他污染物排放同时也大量减排。其中碳排放总量下降到1995年的水平。但是反观中国,目前依旧是一个以煤炭为主要能源的国家。一次能源中,煤炭占了68%,而更为清洁环保的天然气仅占5.3%,离全球24%的平均水平相距甚远。欧洲与美国能源结构的改善为空气质量的改善贡献度都超过了50%以上,因此在近期我国改善空气质量的战略就是积极推进清洁能源的使用与开发。
比较中国与美国这两大排放国而言,在能源安全、气候变化和环境治理议题上的发展当前朝着更有利于美国的方向发展,使得美国变得更为主动。这主要源于近年来美国页岩气技术革命带来的深刻影响。水平压裂技术和水平钻进技术的突破,加上美国相对优越的地质条件及灵活的市场准入机制是的近年来美国页岩气生产和利用量呈爆发式增长。2013年10月11日,国际能源署预测,2014年第二季度美国将取代俄罗斯成为全球最大的非OPEC石油生产国。正是由于美国非常规油气资源可采储量非常丰富、产量迅速提升,不仅使美国真正看到能源独立的曙光,而且美国现在已经可以更加灵活地选择和考虑其油气进口来源地。中国面临国内环境质量的治理压力,国外应对能源安全与气候变化的严峻形势,应参照美国页岩气的发展路径快速启动我国页岩气开发进程。
经初步评价,中国陆域页岩气地质资源潜力为134.42万亿立方米,可采资源潜力为25.08万亿立方米。2011年4月,美国能源信息署(EIA)发布报告称,全球页岩气可采储量为6622万亿立方英尺,其中美国为862万亿立方英尺,中国则高达1275万亿立方英尺(约合36万亿立方米),为全球第一。虽然,我国页岩气资源潜力巨大,但是我国页岩气开发大发展必须逾越的最大障碍就是开发技术的攻坚。上世纪80年代,美国才找到了适当的开采方法——水力压裂法,从而吹响了“页岩气革命”的号角。但是,中国想要取得这一高新技术必然要付出高额的成本。
诺贝尔奖得主埃德蒙•费尔普斯在2014年3月15日举行的第二届诺贝尔奖经济学家中国峰会上发表主题演讲时说,中国需要本土和草根创新。他认为,“中国从上世纪70年代以来的生产力增长和创新要大幅度低于美国。可能中国有这样一种担心,将来会重蹈欧洲覆辙,将来可能会丧失掉生产力上升和工资上升的源泉,这就需要中国进行高速的本土创新”。回顾美国页岩气开发的技术创新历程,可以发现页岩气开发技术的突破并非来自于美国资金雄厚的大公司,而是来自于两家规模很小的公司。这提示我国应在页岩气开发市场中,采取灵活的市场准入机制,让更多的技术企业进入到这一领域。中国不能产生有效创新的原因不是人种问题,不是文化问题,不是社会制度问题,而是人才政策、国企、国家科技奖励制度造成的问题。中国可以通过大幅度地调整银行融资安排,使得大量的资金能够基于纯粹的商业和利润基础来进行借贷,这样就能够极大地推动创新。要高度创新就需要将相应的贷款提供给私营企业,进行项目的投资,包括一些创新项目的投资。广泛的教育也可极大地推动这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