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是要发挥创新在驱动全要素生产率成为经济增长核心动力中的作用
发布时间:2016-03-27     字号: [小] [中] [大]

    基于当前宏微观经济发展的现实困难的约束,以及集合了老百姓集体意志的,对于经济发展程度赶超和未来生活水平增长的憧憬,我国已经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了:“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有学者就提出,全要素生产率已然成为当前和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我国经济增长的动力。但是,当我们回顾这一概念的发展历程及其本质含义之后,可能对其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及作用方式有新的思考。
    强调全要素生产率对于经济增长的贡献,不是对原有经济增长驱动因素的否定。根据全要素生产率的定义,这是不能用生产中所使用的投入要素数量来解释的那部分增长。那么,这就意味着全要素生产率的水平是由生产中对要素投入的使用强度和使用效率来决定的。有关全要素生产率的相关研究和实证分析都建立在技术和资本形成两分法的基础之上;另外,Abramovit早在1956年就深刻指出,实际上,全要素生产率是“对于我们无知程度的测度”。在实证上,这种“无知”包含很多成分,有些可能是技术和组织创新的一系列效应,另外一些可能是我们不希望看到的内容,如测量误差、遗漏变量、加总的偏差、模型设置错误,等等。总而言之,不管是由于我们的无知或分析方便(这种简化可能本身也体现了对于理论和经济现实的无知)而对技术和资本形成所做的两分法假定,或者是出于无知而造成的各种误差和错误,全要素生产率本身都只是理论抽象的结果,是从已知探索未知的一种方法。
    创新是全要素生产率的主体和实质性经济内容。测量误差、加总偏差、模型误设这些全要素生产率的组成部分或者是我们对于理论的无知所造成的,或者如误差,如同人的影子一般与现实无法分割。而技术和组织创新的各种效应则对应的是我们长久以来对于经济和社会生活规律有限的认知水平。伴随着人类对于物质资本边际产出递减规律的认识,以及这一规律在生产和生活中紧约束作用的逐步显现,人们在对经济增长前景无止境渴求的同时,越来越欲求全要素生产率中各种创新形式所带来的各种效应对于经济增长的刺激作用。要么是技术创新所带来的生产效率的增长,要什么是要素的组织创新实现的配置效率的提升。简言之,所谓提升全要素生产率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其实就是各种创新形式对经济增长产生的效应。
    综上进行的分析,要让全要素生产率在经济增长中发挥更大的作用,一方面是基于经济增长传统动力都面临边际递减经济规律的制约,所发挥的作用越来越有限,另一方面,就是寄希望于不同形式的创新活动在推动经济增长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功能。全要素生产率只能是一个指标,本身并不能作为实际的经济活动,或者作为一种具体的政策工具。这时,为各种创新活动提供扶持才是各种政策工具的基础和导向。

 

 

凡本网编辑上传的文章内容(注明转载文章除外),均为武汉大学质量发展战略研究院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武汉大学质量发展战略研究院”。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如需转发本网文章,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我们联系的,请在相关作品刊发之日起30日内进行。

关闭
网站访问总量: 3629867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