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的模式决定创新成功的概率。它可以使得企业的研发生产率提升50%或者更高,也可以将创新的成功率提高两倍,这是宝洁公司的实践经验。当然,选择其它的创新模式,也可能让企业的创新成本居高不下,研发生产率低下,最终在市场上徒劳无功,这样的实例也不胜枚举,摩托罗拉、诺基亚都是大家耳熟能详的案例。
如果我们深究创新成功案例的缘由,可以发现,创新过程中的利益相关方的差别在其中起了重要的作用。拉里•基利曾经对苹果公司的创新进行了新的全面总结,给出了Apple的八大创新模式。这当中有商业模式、合作方式和销售渠道等方面的创新,更多的是增强产品功能、健全产品体系、建立品牌形象和强化用户体验等方面的创新发挥了更大的作用。宝洁公司将所有的产品创新项目的设立建立在充分了解消费者需求的基础之上。至于如何更为充分了解消费者需求,比较新的方法是从消费者的“大数据”中找到消费者的要求,或者建立与消费者交互的研发中心,总而言之是围绕消费者的体验进行全方位的创新。可以看出,这两家公司在产品创新上之所以会如此成功,围绕消费者的需求和体验,将消费者纳入企业的创新过程,并围绕这一新的创新利益主体改革创新模式,是他们获得成功的共性经验。
是做业界创新开拓者还是进行模仿和升级也会对创新的成功产生重要影响。开拓式的创新能够帮助企业建立持久的竞争优势,但前提是要获得成功,但是这是难度较高的。这种全新的创新成果的产出有时就如同引力波理论的提出一样,需要天才人物的智慧,而且这种“理论”获得实践的验证,开发出工业产品并为消费者广为接受,往往还需要“惊险的一跃”。更多的是模仿者在此基础上获得更大成功的例子,正如飞机是莱特兄弟所发明,但是其在军事和民用航空领域的应用并非这二者的贡献。从另一个角度看,原创性的创新固然重要,模仿和升级的创新者也会完善产品的性能,让更多的消费者能够从中获得更大的满足,他们的这种创新也难说就弱于前者。
是固步自封的“闭门造车”,还是开放式的吸纳各种要素融于创新的全过程?这种差异对于创新的成功率也是非常之重要的。获得良好的外部创新环境,综合利用已有的创新成果,取得更多外部创新资金的支持,这些都会显著提高创新的成功概率。反之,在这样一个信息和要素互联互通的时代,封闭地进行创新对于大多数企业,尤其是广大中小型企业而言,至少不是一个更优化的选项。
Robert Cooper曾经指出,约有20%的企业是在引入新的产品线,26%的企业用新的产品对已有产品进行品种上的补充,另外有26%的产品是在老产品基础上进行性能改进或者未消费者提供新的内在价值。全新的产品只是新产品比重的10%左右。如此看来,大部分厂商的经营实践都倾向于改良与改进。
在万众创新的新常态下,围绕消费者的新需求,在既有人类智慧成果的基础上,利用内外部资源,改进新产品,在激烈的质量竞争市场大环境当中,企业是能够建立新的竞争优势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