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质性与企业出口
发布时间:2016-09-30     字号: [小] [中] [大]

    虽然有学者说李嘉图在创立比较优势理论,并用来解释国际贸易的时候,他所指代的要素禀赋的比较优势,针对的就是从事国际贸易的不同商人,即微观的从事国际贸易的个体。然而,直到最近,人们在谈到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的时候,基本都认为这一理论表达的是具有不同要素禀赋的国家之间如何进行贸易,从而具有很强的宏观意味。随后,克鲁格曼等人建立的新贸易理论,主要分析的对象也是产业,还是没有深入到微观企业的层面。直到最近,Melitz等人建立的新新贸易理论,才彻底地改变了国际贸易理论和实证研究的版图,基于企业微观主体的研究蔚然成为潮流。
    Melitz于2003年把Hopenhayn建立的动态产业模型与Krugman的垄断竞争模型结合在一起,分析了企业之间如果在生产率上存有差异,那么从事国际贸易将会对不同企业之间,进而推及不同产业之间的资源配置产生如何强烈的影响。其福利结果是,贸易开放使得那些生产率最低的企业会自我选择退出市场竞争和出口,生产率次之的企业只能为国内市场进行生产,而只有生产率最高的企业能够克服各种国际贸易中产生的、较高的成本,进入出口市场。这样,更多的市场份额将会属于生产率更高的企业,贸易诱致了资源向更有效率的企业进行集聚,整个社会的福利得到了改善。这就是新新贸易理论中的生产率异质性模型对于国际贸易活动现实的解释能力。
    但是,这种生产率异质性模型提供的理论预测和现实经济的观测结果之间并不是无缝连接的,也存在难以跨越的鸿沟。比如,生产率异质性的模型预测到,那些生产率更高的出口企业对于其产品的定价应该会更低,但是,Schott以及Johnson等学者发现,一般而言,出口产品的单位价值往往要高于那些在国内销售的产品,而且贸易国之间的距离越远,两国之间贸易商品的平均单位价值就相对更高。这样,现实和理论的预测之间就矛盾了,需要理论的创新给出新的解释。后来的学者认为,企业的异质性不仅仅是生产率的差异,还表现在人力资本、所有权、规模等诸多方面。获得这些学者青睐的是企业之间质量的异质性。即使保留Melitz模型中有关企业异质性生产率和固定的市场进入成本的假设,但在引入了新的表示消费者对产品质量偏爱的变量之后,就可以发现,价格最低的商品就不再具有最高的竞争力,企业的竞争力依赖于经过质量调整后的价格。较高质量的商品更贵,利润更高,而且对较远的市场的渗透力更强。这样,就可以通过产品质量的异质性来解释国家之间贸易流量的形成和贸易模式的构造。
    加入产品质量异质性之后,具有微观基础的国际贸易模型对全球经济现实的解释更为有力了。质量异质性再与生产率异质性结合,异质性贸易理论使得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国际贸易竞争的影响,以及这些贸易行为对于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不同福利效应。

凡本网编辑上传的文章内容(注明转载文章除外),均为武汉大学质量发展战略研究院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武汉大学质量发展战略研究院”。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如需转发本网文章,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我们联系的,请在相关作品刊发之日起30日内进行。

关闭
网站访问总量: 3629878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