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微观消费者评价的区域宏观经济发展质量评估
发布时间:2014-06-05     字号: [小] [中] [大]

    区域范围内的宏观经济发展状况通常都有各地的统计部门定期或者不定期的公布主要宏观经济指标的数据,人们从这些数据本身,或者将这些数据置于时间序列中来判断宏观经济的现状。当然,基于一定的技术方法的运用,也可以做预测。这种方法毫无疑问是合理的,但存在一定缺陷,一是存在时滞,不能做预判,二是在预测的准确性上较为受人诟病 ;最后,不能反映宏观经济的状况与微观消费者之间的联系。那么,要解决以上两个问题,可能需要找到一种新的区域宏观经济状况的评价的途径。基于微观消费者评价的统计和分析能否比较真实的反映宏观经济现状、体现其发展趋势和展现宏观经济对微观个体的影响呢?
    要回答这一疑问,我们需要解决这样几个问题。首先,现有的反映区域宏观经济状况的方法有无共性;其次,现有从消费者评价角度反映宏观经济状况的模式的共性和效果如何;最后是要解决从哪些消费者评价指标的设置上来反映区域宏观经济发展质量。
    反映不同维度宏观经济状况的方法多种多样。以经济发展质量为例,有学者认为要素生产率的单一指标就足以,而更多的研究人员认为还是应该采用指标体系的方式。然而,采用指标体系的方法,在指标体系的层次,每一级指标的构成,各种指标的权重设置等要件上都存在差异,主要原因在于每个研究者的研究对象、对经济发展质量内涵的理解,数据的获取和方法的掌握上存在个体差异。但是,梳理国内学者设计的种种区域经济发展质量的指标体系之后,还是能够看到指标体系中的共性,这些体系中都少不了速度与稳定性、经济结构和社会结构、福利和收入分配、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这几大核心内容,当然不同学者基于需要也会在此基础上扩展纳入一些新的项目,但是这四大一级指标确定之后,二级指标和三级指标的内容也往往大同小异。
    以消费者调查方式进行,然后经过分析来判断宏观经济状态也并非仅存在于想象当中,不管是国外还是国内都已经有了一些实践,而且是相当成功的。至少从目前掌握的资料来看,美国密歇根大学的消费者信心指数、德国欧洲经济研究中心的ZEW经济景气指数和中国国家统计局下设置的中国经济景气监测中心都有较长时间的研究积累了。这些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或者电话访问的形式,基于设计好的调查文本,从消费者处收集对于当前经济状况和未来1-5年经济前景的评价数据,然后在数据分析的基础上发布其结果。从效果来看,美国密歇根大学的消费者信心指数已经被证明与过去的宏观经济指标的变化轨迹比较吻合,也被纳入了美国国家的重要统计指标体系。欧洲经济研究中心的ZEW景气指数也被证券市场视为宏观经济的风向标,更被复旦大学引入国内,对中国的经济景气进行分析。
    区域经济质量能够被一些具有共性的指标所测度,而基于消费者的调查能够反映宏观经济的发展状况,这已经为实践所验证。Richard Curtin的研究也表明,消费者调查的数据对于短期经济预测的效果应该好于长期经济预测,当然他也指出,消费者调查的宏观经济状况至少能够很好的补充而不是要替代来自其他数据源的经济信息。
    那么,哪些消费者评价的指标可以被用来反映区域的经济发展质量。现有的以消费者评价来反映宏观经济状态的这些方法同样有差异。但是,比较不管是密歇根大学的消费者指数还是ZEW的消费者景气指数,一些共性还是浮现出来,这些调查都包含主要的四个方面,那就是消费者对整体经济环境的判断;对宏观经济主要显性指标的判断,如就业、利率、通胀和政府政策等方面;对大宗商品和家庭耐用品购买的判断;个人收入和支出情况。这样,问题转化为这几个方面的问题反映区域经济发展质量的不同维度,或者从另一个角度看,我们从不同的区域经济发展质量指标体系中归纳的一些共性,能否用消费者评价的一些指标所表达。
    我们在这里应该能够给出一个初步的回答,至少在很大程度上,反映区域经济发展质量的一些维度和指标都能从微观消费者的评价中得以体系。经济增长的速度和稳定性可以用消费者对宏观经济的整体判断来反映;一些主要宏观经济指标也可以用消费者对于利率、就业率等的主观判断来体现;分配和社会福利可以用消费者收入和支出的主观陈诉来甄别;而环境更是一个消费者评价的重要内容。
    如果说宏观经济学、发展经济学越来越重视将自己的理论分析建立在坚实的微观基础之上。理论越来越偏向用基于微观个体理性的随机动态一般均衡模式来产生宏观的经济波动和发展。那么,总而言之,也应该能够建立一个基于消费者评价数据反映区域经济发展质量的统计分析的体系。我们在上文中已经说明了这一指标体系至少应该包含的主要维度,当然在每个一级指标和主要维度之下,还需要设立更细的指标来对区域经济发展质量进行更好的描述。

凡本网编辑上传的文章内容(注明转载文章除外),均为武汉大学质量发展战略研究院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武汉大学质量发展战略研究院”。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如需转发本网文章,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我们联系的,请在相关作品刊发之日起30日内进行。

关闭
网站访问总量: 3635057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