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中国大幅度提高了扶贫的标准,从2009年的农民纯收入1196元上升到2011年的2300元。这次提高,使得我国的扶贫标准接近了世界银行提出的每天人均1.25美元的通行标准。不过,标准的提高带来的一个问题就是贫困人口数量的增长,按照这个新的标准,现在我国依然还有一亿人年均纯收入在此线以下,贫困发生率在13%以上。更为严重的是,中国贫困目前更多的集中在中西部,集中在中部和西部的农村,极端的贫困人口很难通过传统的开发式扶贫走上脱贫之路,这些人缺乏持续增加收入的机制。
中部和西部的农村地区往往不缺乏生态资源,却严重缺少将生态资源的生产和外部市场需求连接在一起的渠道。或者,传统经营方式下的农民,面对传统的农业批发商和分销商的垄断行为,无法更为直接的面对广大消费者,根据真实的市场需求对自己生产的生态产品合理定价,获取更高的溢价和利润率。传统的农产品交易环节,以蔬菜为例,从农民的田间走上消费者的餐桌,一般都可能经过4-6个中间环节,而在流通过程每增加一个环节,由于损耗和垄断造成的成本加成都会增加不少,电子商务环境中农产品在网上的销售成为减少流通环节阻力的突破性手段。
如今,电子商务向中国内陆、腹地、甚至是偏远地区的渗透有可能让这些农民做到以前无法想象的事情。虽然在广大农村,电子商务还处在起步的阶段,但是它可以让每个农民成为一个个驻家的“企业家”,通过互联网与分散的买家直接沟通,平等的议价,协商定价。这是一种基于贫困区域内在禀赋和贫困人口内生动力的市场经济的模式。
而中国电子商务行业显然已经看到了这里面的机会和社会责任。如阿里巴巴集团就已经在部分区域开展了电子商务扶贫的工程。在一些农副产品丰富的产地,阿里巴巴帮助当地农民设计网店,培训有关网店建设和销售管理的相关知识,为农民脱贫搭建了一个平台。淘宝网以前的销售基本集中在服装和电子消费品等领域,随着中国消费者对于食品安全的关注,对于无污染、无化学品的食品需求的增长,淘宝网也开设了以交易有机农产品为主的新频道,并设立一些专门销售区域性生态农产品的场馆,也计划在物流、客服和仓储等环节向农民提供专业的帮助,以吸引更多种植有机产品的中小型农民走入他们的网上平台。
来自阿里研究中心的数据显示,到去年年底,在淘宝网上经营注册地在农村的网店数量超过了203万家,比上一年的2012年增长了差不多25%,其中一半以上注册在村镇,更是比上一年增长了超过75%。可以预见,来自中国农村的网店正在改变中国电子商务的区域和商品格局,而电子商务也在释放中国农村发展的自发力量和农村脱贫的内在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