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两天在院里举行了我院校友会和校友论坛的首次活动,在校友们的讨论和思想火花的碰撞当中,也加深了自己对一些质量领域相关问题的看法。大家的讨论十分热烈,焦点还是集中在如何应对这场质量管理领域的变革带来的重大挑战。
一些基层质监部门的领导困惑于被属地管理之后,如何在本地行政体系和经济发展中体现质监部门的作用。首先,对于质监系统,从属地到垂直,再从垂直管理到属地管理,这些部门在这20、30年来经历了几次重大变革,每一次改变都带来了不小的冲击。起初,改为垂直管理的初衷是为了解决地方经济发展过程中由于追逐经济增长目标而对质监工作的过多干预,限制地方政府和本地企业之间的“政企合谋”。不能不说这种管理方式有其积极作用,但是其效用有限。在各地经济建设过程中,也很难排除地方政府对于质监工作的影响甚至是干预,另一方面,质监只是一个较为弱势的职能部门,面对日益复杂的质量监管工作,没有地方政府和其它职能部门的协助,往往步履维艰。也正是看到了这其中存在的内在矛盾,并为了配合地方政府负总责等相关制度的实施,现在既定的改革方向是实行质监部门的属地化管理,而且随着经济发展和治理水平的提高,通过“政企合谋”庇护生产假冒伪劣产品来获取区域经济增长的动机也越来越弱,企业本身对于质量和品牌也越来越重视。尤其是在发达区域和城市中,随着产业和经济结构的调整,这一态势越来越明显。但是,另一个问题又凸显出来,质监部门原来的工作核心都是针对产品质量进行监管,划归地方之后,地方工作的中心都是本地的经济增长,所有的部门都是围绕这一工作任务服务,但是产品质量与区域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并不清晰直接,造成质量相关部门职能与本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不明确,就直接影响了他们在本地政府当中的分量,工作也缺乏明确的方向。尤其需要指出的是,虽然中央提出要将工作重心转移到提高质量和效益上来,但是质监系统,尤其是基层质监部门,原来的工作导向都是面对微观的产品,工作方法和操作的工具都是具体而微的直接干预手段,对于自身工作与区域宏观经济发展之间毫无工作“抓手”,自然面对新的形势措手不及。要说这些基层单位之所以现在属地化管理之后有些手足无措,归根结缔还是以前的工作思路的导向出了偏差。
其实,如果是真正的将企业作为质量安全的责任主体,就不会存在属地管理还是垂直管理的利弊争议,质监部门在区域经济增长和发展中的作用方式和路径的困惑也自然可以迎刃而解。不管是垂直管理还是属地管理,似乎关注的中心还是在政府监管在质量安全中的作用发挥上,强调的依然是政府对于质量安全好坏的重要作用,看起来都是针对质量安全突发问题的因应之举,而不是长久治理的思路体现。重点也是政府对于微观企业的监管,而不是如何促进和激励企业履行其市场主体作用。标准、认证、检验都是作为政府监管的工具,而并非作为帮助企业提高其产品质量的手段。企业是质量安全的主体,是市场经济的主体,是区域经济增长和区域经济发展质量的基石。而质量是企业生存和成长的前提条件。质量、企业和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还是比较明确的,那么,质监部门就是通过帮助企业提高其产品的质量促进企业的成长,进而有利于本地经济发展,而且标准、认证和检验这些技术手段都应该围绕这一路径提供帮助。这样,在质监部门服务本地企业提升产品质量的前提下,部门的作用得以体现,围绕质量的一系列的工具也可以顺理成章的形成合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