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化背景中的企业和进出口监管质量安全责任
发布时间:2013-07-01     字号: [小] [中] [大]

今时今日,对于中国企业而言,一方面面对着全球化下国际市场的重大机遇。一方面面临着国际环境中对于质量安全责任的更高要求。

2012年中国外贸进出口总值38667.6亿美元,比上年增6.2%,其中,出口24893亿美元,增7.9%;进口18178.3亿美元,增4.3%。贸易顺差2311亿美元,扩大48.1%。中国外贸进出口的总量在2012年已经仅仅落后于美国,是世界第二大进出口贸易国,而早在两三年前,就超越德国成为世界头号出口大国。而且在2012年,中国的进出口总额离美国的差距也仅仅只有150亿美元。可以推断,在2013年定将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的进出口总量的国家。在总量增长的同时,在外贸出口的结构上,也有一些显著的特点。在海关统计的20131-5月的出口重点商品中,机电产品的总出口货值高达5000亿美元,高新技术产品总值达到2700多亿美元,而且与去年同期相比,还分别维持着14.2%23.1%的高增长。另外,服装、纺织品合计,进出口总值也在千亿美元的水平之上。在外贸的进口结构上,货值最高的也是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分别有3400亿和2300亿美元的水平,但是这两类商品进口的增长速度要高于出口的增长速度。在出口的国别上和地区上,欧盟、美国、日本、韩国这些发达国家和地区是中国排名前列的进出口目标区域。面向新兴市场国家、如南非的增长也十分强劲。这种外贸出口的产品结构和区域结构对于中国外贸企业的产品质量责任有什么影响呢?

Linder(1961)认为,随着一国人均收入水平的上升,对于高质量产品的需求也会随着升高,这就意味着,发展中国家生产低质量产品的那些企业很难进入有着较好利润前景的发达国家市场。同时,阿尔钦-艾伦效应(Alchian-Allen effect)表明,当价格和质量正相关的时候,出口市场中高质量产品的平均贸易成本反而是比较低的,相对而言价格也低一些,这会提高对于这些产品的需求,也就意味着产品质量更高的企业更倾向于出口其产品。换言之,我国出口的目的地基本在发达国家,这些国家对进出口产品质量的要求要比发展中国家的标准高出很多,其次,我们最近几年与这些新兴市场国家、或者所谓的金砖国家之间的贸易也大幅增长,而这些国家的人均收入水平提高也相对较快,依据理论推知,也会逐渐提高对从我国进口的产品的质量要求。

但是,这些年来中国产品的出口质量到底处于一个什么样的水平呢?经济学中对于产品质量的衡量相对较难,在国际贸易的理论研究和实证过程中同样存在这样的问题。对于国际进出口中产品质量的衡量,学术界有采用贸易数据和非贸易数据两种不同的指标构建方法。贸易数据法就是用单位产品出口价值(Unit Values)来衡量其品质。而非贸易数据方法是利用企业是否通过了国际标准质量体系的认证,如企业是否具有ISO9000标准来评价其产品质量的高低,还有用专家评测的数据来表示出口产品的质量等一系列建立间接指示指标的方法。

以上面的指标为基础,尤其是使用普遍采用的单位产品价值方法,学术界对中国出口产品的质量状况及其发展趋势进行了测度。得出了一些经验性的判断。如认为,总体上,发达国家出口产品的品质明显高于发展中国家,这也验证了经济发展水平与产品品质呈正相关关系。其次,中国出口品质具有特殊性,高品质产品在中国制成品出口的份额不仅大大低于世界平均水平,而且与发展水平相似的巴西、印度、墨西哥这些发展中国家相比,比重也明显偏低。另一方面,中国低品质产品在其制成品出口中的比重最高,是唯一超过制成品总出口一半的国家。因此,中国的出口更偏重于低品质产品,低品质产品成为推动中国出口增长的最主要动力。从这点看,中国不仅与发达国家有较大的差距,甚至与发展中国家相比在品质上也有差距,在国际贸易的品质阶梯(Quality Ladder)中处于相对较低的位置,品质升级(Quality Upgrading)的道路仍将漫长

另外,Hallak Schott(2009) 1959-2003年间43个国家制成品的质量进行了测算,分析了各国的产品质量的变化趋势,以及各国产品质量的国际地位变化。发现在样本区间内,比起发达国家,中国的产品质量相对较低,1989年中国产品质量是各国平均水平的2/3,在43国中位于第33位,明显低于德国、日本、新加坡。而到了2003年,中国的产品质量在国际地位中排名42位,排名下降了9位,处于这43个国家的末尾。中国几乎成为一个人均收入上升而产品质量没有显著提高的特例。

这样,一方面,中国出口目的地国家经济发展程度比较高,目前着力开拓的其它出口国,特别是新兴市场国家和所谓金砖国家,人均收入水平在不断增长,对于中国出口产品的质量要求越来越严格,另一方面,从中国的进口和出口产品的结构中可以发现其中隐含的问题,那就是中国越来越深刻的进入了全球化背景之下的垂直专业化分工过程中,这从中国在进出口两端都是由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占据最大份额可以推知。中国在这两种产品的范围内,与其他国家存在生产环节的分工,不然不会同时有同类产品大量的进口和出口。但是,中国出口产品的质量或者品质,按照以上一些学者的实证分析,依然位于低质量水平的区间,就可以知道我们在这种垂直专业化分工中总是位于低端产品。或者说,即使是同样生产机电产品和所谓的高新技术产品,也只是位于其中的低端环节。这种分工很容易将中国锁定在产品质量或者品质的低谷,难以在质量的阶梯上升级。

这种在产品质量上由于分工导致的在低端的锁定,加之出口目标国对进口产品质量需求的提升,对于中国企业而言,造成了产品质量上的更大压力。同时,在其它外部经济环境的不利影响之下,受到发达国家和新兴市场国家越来越多的质量安全的贸易壁垒的威胁,企业质量安全的责任压力也越来越重了。这种背景下,对于进出口检验检疫部门来说,责任压力一方面来自进出口两端的对于产品质量安全的保障压力。另一方面,在质量安全贸易壁垒之下,保护国内企业的权益,维护我国进出口环境的责任压力也更加凸显了。由此可见,中国的外贸企业和进出口监管部门,在全球化背景之下,质量安全责任的承担依然任重道远。

 

 

凡本网编辑上传的文章内容(注明转载文章除外),均为武汉大学质量发展战略研究院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武汉大学质量发展战略研究院”。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如需转发本网文章,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我们联系的,请在相关作品刊发之日起30日内进行。

关闭
网站访问总量: 3632688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