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刚刚过去,遇到很多人,总会被问“春节怎么过的?”经典的回答当然应该是“在家里休息”,或者“出去玩了几天”。而我则不好这样回答,如果按我真实的春节经历来回答,就难免显得有些矫情,所以我的回答一般是“很好,很好”。
那到底好在哪里呢?
春节对很多人来说,都是难得的休息时候,忙了一年确实应该放下工作,好好地放松。但是,对于一个大学老师而言,如果真正地热爱科研工作,那一定不是休息,而是科研难得的黄金期。因为只有在春节前后的寒假期间,才不会被一些俗事所打扰,才能静下心来集中搞课题的研究。可能很多人都不会相信,我和我的几位同事,会在大年初一的下午,在网上用视频的方式,研讨两篇论文。虽然,这种做法似乎有些不合常理,但对科研来说真正的常理,就是要不知疲倦的把一个正在做的研究持续地做下去,而无论外部的环境发生什么样的变化。就是在这个大年初一的下午,我和几位同事过了一个真正“年”,过年无非是要快乐,而当时我们真的非常快乐。因为,我们研究的主题是:一个关于经济增长质量的一般理论——基于产品质量视角的解释。如果是从事专业的人,一看这个题目就知道它的价值,而就在初一的下午,我们将这个研究内容,也就是这篇论文的第2稿,做了颠覆性的修改,使得整个研究大大地向前跨越。用这种方式过年,恐怕作为一个科研人员,是最快乐,也是最幸福的。
过年是人们用不同方式团聚的时候,在这样的背景下,躲进小楼成一统,难免会被认为过于的孤独。但是,我们有一位家远在浙江的同事,却在初五的早上,就到了质量院的办公室,开始了一个项目研究。我的确建议这位同事不要这么早到院里,因为会非常的孤单,但这位同事坚持要来。他并不觉得孤单,因为他要面对2013年数百篇的国内外质量论文,再没有比这更为热闹的方式,这些论文从各个不同的角度展现了质量领域2013年的繁荣。也是在放假期间,我和这位同事,还有另2位同事一起,在视频上讨论这个专题,一直到半夜12点。所以,刚一开年,在质量院“春季学术论坛”上,这几位同事就向大家展示了刚刚过去的2013年,中国质量的学术研究到底发生了什么?就在未来的两周,我们就会看到《2013年我国质量学术研究的现状与进展——宏观视野、共同治理与数据积累》的论文成果。用科学研究的繁荣,来冲破独自研究的孤寂,这就是质量院同事对春节的诠释。
按照规定,初十四才是老师到校报到的日子,但实际上,从初七开始,大部分的老师就来到院里开始讨论各自的科研课题和项目。春节是春天的开始,而春天是播种的季节,是最重要的耕耘时节。质量院历来强调只问耕耘、不问收获,因为我们知道收获不是自己主观上能够控制的,我们唯一能控制的就是自己的耕耘,但实际上,我们每年这样的耕耘,都得到了远超过预期的收获。就是抱着这样对春天的理解,我们几位同事,从初七就聚集在一起,开始讨论国家社科基金的重大项目“我国质量安全评价与网络预警方法的研究”,并且收获了超过60万字的最终成果的1.0版。这就是我的这些同事们,在春节期间耕耘的初步收获,接着按照研讨的意见,大家又从初八开始新一轮的研究和探讨。这些年来,总有来自校内外的朋友询问我,为什么每年质量院都能够有新的发展和进步?实际上答案非常简单:那就是从庆祝春天到来的春节开始工作,把春节当成耕耘的起点,就会有来年丰硕的收获。
春节每年都会来临,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传统春节所带给人们的快乐感,实际上是在递减的,再没有太多的惊喜,实际上很多人的春节就是在疲惫的休息中度过,甚至包括已成为新年俗的央视春晚,带给人们最大的快乐也已经演变为“吐槽”的对象。而今年春节一过完,在质量院“春季学术论坛”上,我们质量院的同事就开始一起分享春节的快乐,这种快乐来自于春节期间学术研究一个又一个的新进展。2014年,质量院的一个主要目标,是要产出高水平的标志性系列学术论文,尤其是在国际上要推出有影响力的本土的质量学术成果。面对看似繁荣的标准需求,有哪些是真实的有效需求?有哪些需求可能是虚假的泡沫?这就是我们院同事正在做的一项实证研究,我们从一些新的发现中收获了快乐。质量院一直在做大数据的研究,2013年质量观测的大数据已经初步成型,我们仅从不同区域的环境质量数据中,就有了非常有意思的发现,这个发现相信也会引起国际学术界的兴趣,这也是我们的博士生在春节期间的来自于发现的快乐。
质量院的同事们一直自觉地承载着国家质量发展的使命,就在春节期间,我们还有好多位同事,围绕着“中国特色质检体制”的研究,开始了最后一轮的冲刺,虽然不是终点,但也是几年来研究的成果集成。这个成果的简略版,在2013年年底的全国质检工作会议上已经发布,而春节期间就是对这个成果的再次加工。当我们的同事,在春节期间完成了最终成果的文本时,才体会到了什么是春节的快乐。
这就是我要回答“很好,很好”的原因,这样过春节真的是很好!
其实,对于真正从事科学研究的人来说,春节的意义就在于,它是科学研究黄金般的“时间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