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2014年第一篇专家视点,谈点什么才对得起这一年的起点呢?我想了很多选题,但都被自己否定了,原因就在于托不起新年第一篇专家视点,应该有的“高端大气上档次”。
本周一(1月13日),我院召开每周一次的学术讨论会,一直开到晚上11点才结束,是什么问题的研究要开到这么晚?是2013年中国质量观测数据的分析讨论,实在是因为数据量太大,可分析、可挖掘的角度太多,才使得讨论延续到那么晚的时间。关于这次观测数据有多少价值,春节后 就将作正式的发布,届时的影响一定不会低于质量院在2013年5月发布的2012年中国质量观测的年度报告。这里要顺便说一下,2012年的中国质量观测年度报告产出了远超过我们预期之外的成果,包括中国权威刊物的论文发表、国家社科基金成果要报的专题,特别是高达6篇的包括国家领导人在内的政府部门的采纳。当然,还有观测模型、观测问题、观测方法和数据统计的改善,尤其是200多名大学生所组成的质量调查学生社团。应该说,通过2013年的质量观测调查,质量院已经可以固化质量观测的调查范式、数据样本和分析方法。这三年下来,虽然付出了很多,但我本人作为项目的负责人,还是觉得太合算了,这种连续观察下来所积累的数据,对于我们的科学研究,无论怎样估算其价值都不过分。
还是回到专家视点,在周一的讨论会上,我就确定了今年第一篇专家视点的选题,那就是谈谈数据,谈谈质量大数据。
2013年质量观测数据,最有价值的就是产品质量数据的变化,这个变化就是产品质量的评价下降了2.52个百分点,也就是从64.72分下降到62.20分;特别是在与服务质量、工程质量和环境质量的比较中,从2012年的排名第一跌落到2013年的排名第四。当我第一次知道这个数据的时候,确实感到太出人意料了,首先想到的就是调查本身是否出了什么问题?经过团队对每一份问卷和调查过程的核实,证明调查本身没有什么问题,这个数据就是真实的。那问题就来了,这个数据说明了什么呢?为什么2013年的产品质量数据,不是我们习惯性想到的上升,反而下降呢?周一讨论会上,争论最激烈的就是对这个数据的分析。在反复的讨论之后,我们得出了一个重要的结论:我国产品质量状况总体不稳定。
这个结论提示我们,中国产品质量的水平并没有达到直线向上提升的状态,虽然总体得分已经超过60,但是并不能保证每年的产品总体质量水平,都保持向上的势头,而是会围绕着65分这个水平线上下波动。实际上,这样一个波动是完全正常的,它表明我国产品质量的基础还不牢固,支撑条件还没有得到固化,诸如小微企业的质量管理能力、专业技术工人、质量创新总体还不能适应消费者的需求等,都是影响产品质量总体水平波动的重要原因。这个数据与2013年上半年我国产品质量的监督抽查批次抽样合格率的结果是完全一致的,也是比上一年同期下降了2.2个百分点。
我这里要分析的并不是产品质量数据的下降,而是产品质量作为微观质量的主要组成部分,它的下降与整个宏观经济的关联性。我的猜测是:产品质量的波动与宏观经济的波动高度正相关,说得更直接一点,产品质量的波动会引起GDP增长率的波动,产品质量下降会引起GDP增长率的下降,产品质量的上升会推动GDP增长率的上升。
这个猜测如果能得到证明,那将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发现,可以建立起微观的产品质量与宏观经济增长质量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相关的政策建议当然就更有价值了,那就是告诉政府要促进宏观经济可持续的增长,其中一个重要的微观基础,就是要促进产品、服务、工程和生态这些微观质量水平的提高。
如何来证明这个猜测,当然不是一篇通俗性的专家视点所能解决的,那需要我们院的专家在质量观测报告中做更深入的分析,也需要我们写出几篇高质量的专业论文来证明。不过好在我们院对这个问题的证明,既不缺理论上的逻辑推理,更不缺实证数据的支撑。我相信,就在2014年, 可以做出对这一问题的科学证明。
最后,我想说的最深的感受是,科学研究没有捷径,那就是你需要去证明一个假设,而证明的最重要方法之一,就是用数据来验证,从数据中去发现新的问题。这当然需要人的“定力”,因为数据要获取就要有大的投入,甚至会承受暂时失败的风险。对于数据的分析就更有挑战性了,数据代表的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现象,而有些现象甚至都是我们没有经历过的,这既需要对实践的感悟能力,又需要扎实而丰富的知识积累。但是,好在数据真的会说话,它会说一些引导科学创新的话,引导科学真正能够有所发现的话,更会说事实到底是什么的话。
正因为此,我们 将在2014年,对质量“数据”会有大的投入,包括对质量大数据的投入,这些“数据”的动作,都会渐次展开。 的科学研究团队相信,占领了质量的大数据,就占领了质量科学研究的前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