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中国质量领域最重要的词汇就是“改革”!
政府对质量的管制,开始大幅度减少,以广东电梯为代表的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不仅取得突破性进展,更是得到各方面几乎一致的认同。由此可见,所谓的既得利益,并不是不能被打破,其关键就在于科学的制度设计。
政府大量的技术机构,终于开始回归它的本质,那就是作为市场中介组织的定位。我国从来没有过的技术机构大整合逐步拉开序幕,即使是一些最为封闭的系统,也开始走上主动改革之路。面对发展,我们形成了一个最起码的共识:总是要改革的!中国30多年的改革过程可以证明,改革并不是所有人的自觉选择,而是大部分人对一种不可逆转规律的顺应。
政府开始明确将社会作为质量治理的同盟军,尤其是对消费者保护法的修改,更是大胆地与国际惯例接轨,明确倾向于对消费者权利的保护。在具体的司法实践中,政府有意加大了企业成本,让消费者能在更加容易的情况下保护自己。国际上通行的比较实验方法,在一些社会组织、媒体中也开始进入系统的理性推进,甚至已经有明确的外部投资人看好这一领域。而消费者对质量的重要性,也从理念走向实践,这可谓是我国质量治理过程中所产生的最重要变化。
政府单一的标准体制正积极的引入市场主体,用产业联盟的力量,来弥补政府在创新引领、反映需求上的短板。由产业联盟、行业协会和技术机构三方面进行标准工作,虽然有多年的实践探索,但一直以来,他们都基本上停留在自发阶段,甚至很多时候还回到了原有的老体制上。与往年相比,2013年最大的区别就在于,政府开始进行主动性的改革,提出要突破原有的制度约束,让市场来发挥决定性的作用。根据发展的规律,我们可以预期的是,市场主体将会基于利益的一致性,积极主动地开展标准的创新,快速地满足需求变化的需要,真正体现标准对国家的战略性作用。
今天,中国改革已经重新上路,与35年前相比,初始条件完全不一样,今天的改革有着诸多固有利益的约束,其中最需要的精神是以天下为己任!
改革,是中国质量创新的支撑,也是中国质量真正的希望之所在!
2014年,一定是中国质量的改革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