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 的负责人,一直都在思考一个最基本的问题:那就是怎样保证质量院的可持续发展?
我得出的答案主要是两个方面:
一个是建立质量院的核心价值,那就是要在质量研究领域做出真正的成果。质量是一种现象,更准确地说是一个“问题”,这个“问题”涉及到质量基本理论的研究,还有如何促进质量发展,以及建构一个什么样的治理体制等。对质量问题的研究,可以从不同的学科领域加以展开,因为质量是一个复杂性现象,特别有必要从不同的学科领域进行研究。我们院几年来所确定的“宏观质量”研究,就是从不同学科的角度来研究“宏观质量”。目前看来,这个问题的选择是准确的,是可以持续地创造现实价值和学术价值的。
另一个是建立质量院的支撑能力。越深入研究“宏观质量”问题,我就越感觉到压力,这个压力就是来自于可持续的资源支撑能力。说的再通俗一些,“宏观质量”的研究需要人财物的投入,而人和物的投入,在实质上就是财的投入。没有稳定、可持续的资金投入,就谈不上可持续的发展。我们国家现在很多大学、科研机构的发展,实际上都受制于资金的可持续投入。科学研究之所以能够仰望星空,那一定是来自于它有脚踏实地的实力,而这个实力说到底是财力的支撑。我国大学和科研机构的财力来源,主要还是依靠政府的财政拨款,而这个拨款实际上只能满足最基本的需要,这还是在国家财政状况不断增加的前提下才能实现的,即使这样,也很难满足机构的可持续发展。另外,就是来自于某些专项,包括科研项目的申请,这些项目实际上还是来自于国家财政,也同样存在以上的问题。此外,就是来自于机构自己的创收,包括学生的学费,对外的培训和一些咨询服务,而这些创收都有大量的成本,在竞争的情况下,边际收入实际上是下降的,更不用说很多学生的学费,在要保证学生质量的前提下,根本不足以支付培养的成本。社会都在埋怨大学的教学和科研质量不高,实际上质量要持续地提高就需要资金的投入。走不出这样一个困境,即使有所谓的“去行政化”这样的改革,大学的科研和教学质量,依然不可能得到根本性的解决。
看看国外的大学,我们就知道主要的资金来源是捐赠,捐赠占了这些世界知名大学每年支出的绝大部分比例。问题的实质在于,社会为什么会对大学进行捐赠,获得捐赠的条件是什么?这才是问题的根本。
一个大学的机构要获得捐赠,最重要的是有捐赠人认可的价值。这个价值当然只能来自于你培养学生的质量,也只能来自于你科学研究的水平,特别是为人类和社会做出的真正贡献。你所做的贡献越大,对捐赠人来说价值就越大,他就越愿意给你捐赠。可见,捐赠的实质是对价值的认可,要想获得社会的捐赠,只能是把机构的研究做好,特别是让研究产生价值。这些年来,我一直坚持的就是,我们院的宏观质量研究,必须对社会产生价值。我们研究的主要目的不是为了评职称,不是为了排名,更不是为了所谓的发表或获奖,而是为了产生价值。这条路走起来是非常艰辛的,因为它与现有的某些不合理的评价体制是不相容的,即使这样,我们也坚持走下来,因为我相信规律最终会给出更科学的评价。现在看来,这条以价值创造为核心的科研之路走对了,不仅获得了项目、论文发表和好的评价,更重要的是,通过价值的创造,获得了社会捐赠的支持。
我真的是要特别地感谢近来有一批企业和机构,对质量院捐赠的支持。中国最大的门业集团——王力集团,对质量院中国质量评价项目,也就是“中国好质量”的捐赠。这个项目的投入非常大,它需要获取大量数据才能做出科学的评价,而且这个项目是要有一个长期的质量大数据库的建设,所需要的投入也必须是长期的。还要感谢我国最大的质量服务集团——中检集团,对质量学术研究刊物《宏观质量研究》和精品课程的支持。中国质量的建设特别需要高水平的学术刊物,而要办好一份刊物,包括向国际传播中国质量学术的声音,都需要不断地投入。质量人才的培养更是需要资金的支持,尤其是一些在读的博士生和硕士生,有些人家庭还比较困难,要让他们完成学业,就必须给他们创造一个比较好的生活条件,而金凯德集团对“好质量人才”项目的捐赠,无疑是雪中送炭。还有很多机构,以参加《宏观质量研究》理事会的方式,对我们院的学术研究和刊物给予支持,为我们安下心来搞研究,真正办一份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一流的中国质量学术刊物,给予了很重要的推力。
这些支持,让我们都身怀感恩之情。我们知道这些支持,即是来自于这些捐赠者的社会责任感,更是来自于我们院这些年一直都坚持的价值创造,而要使社会的捐赠可持续,也只能来自于我们持续的价值创造。
持续的价值创造——持续的社会捐赠——持续的质量院发展:这就是我们院寻找到的可持续发展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