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月十二日,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正式闭幕,在全面深化改革的决定中,明确提出目标就是要“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这是我党首次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目标,是要实现国家治理能力的现代化,这是一个极具创新性的目标设计,也是一个完全符合现代国家管理规律与趋势的崭新表述,必将使中国的全面改革进入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
之所以有这样一个体会,是因为“治理”的含义,与传统的政府管理有很大的不一样:首先,治理就意味着并不是政府单一管理,而是政府与社会和市场一起来共同管理;其次,治理意味着政府与市场和社会不是单向关系,而是协同关系,更是一种网络关系;最后,治理表示政府的管理不是简单的强制,而是与社会和市场一起,通过对话、协商等合作与协调方式,来共同解决社会公共问题。
基于治理含义的解释,我们会理解中央所确定的这一全面改革的主要目标,对于我国政府质量管理有多么重要的意义与价值,那就是我国的政府质量管理体制,要从管理走向治理。这不是一个名词的简单改变,而是政府质量管理体制的根本变革。这一根本变革的含义就在于:我国的政府质量管理体制,必须从政府承担太多责任与行使太多权利的体制中走出来,转而与市场和社会主体一起,来治理中国的质量。尤其是要发挥市场的“决定性作用”,让市场在质量的治理中真正成为主角,而政府只是弥补市场在质量治理中的失灵。把市场这只无形的手高高举起,管住有些基层政府部门在质量治理中“闲不住”的那只有形的手,同时发挥社会“无数双眼”的作用。
什么叫国家质量治理体系?就是形成政府、市场和社会的共同治理。
什么叫国家质量治理的现代化?就是政府更善于利用市场和社会的资源,不仅通过强制,更注重利用协商、引导和采购的方式,来实现市场在质量治理中的自律,社会在质量治理中的自治。
学习了三中全会公报后,我和我的同事们的第一感觉就是非常的兴奋,也非常的欣慰。因为,我们 这几年来开展的研究,主要是中国特色质检体制、标准体制、技术机构体制和特种设备体制等课题研究的结论,完全符合三中全会所确定目标。就在我们今年发布的《2012年中国质量发展观测报告》,副标题就是“面向‘转型质量’的共同治理”,这项成果鲜明的提出,我国的质量体制必须走向共同治理。在我们开展的中国特色质检体制研究中,所提炼出的基本逻辑思路就是共同治理。在标准体制的研究中,正是遵循着共同治理的基本理论假设,我们才能提出“基于利益一致性的标准理论框架与体制创新”,那就是建立政府标准与团体标准共同治理的国家标准体制。在质量技术机构的设计中,我们提出了市场是质量技术服务的基本属性,政府的极少数实验室只能从事公共服务。在我的《中国质量怎么了》的一书中,全书结尾的结论就是“走向质量的共同治理”。因而,当我和我的团队看到三中全会明确提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时,其激动的心情是难以言表的。这说明,我们 所提出并坚持的“共同治理”的中国宏观质量管理的基本理论,与中央的目标是完全一致的,符合我们国家全面深化质量体制改革的趋势与规律。
虽然这些年来,我们所提出的“共同治理”这一政府质量管理的基本理论,一开始并不是那么受到欢迎和认可。但是,我们还是坚持下来,不改初衷。这种坚持既需要科学的勇气,又需要不见风使舵的独立人格,还需要敢于舍弃利益的价值观。实际上,我每天都在问自己,作为一个 的负责人,作为一个省部校共建的质量专业科研机构,我们个人对国家质量事业的价值在哪里?我们院对国家质量事业的价值又在哪里?我的答案就是:开展符合科学规律的学术探索,凝练出能够真正解释质量现象的正确理论,提出解决质量问题的对策与方法。这就是我们 的使命,也是我本人始终应该遵循的基本原则。
科学的探索和正确的理论,一定带有前沿性,刚开始提出来时,不可能获得完全的认可,这就需要有独立的精神,并坚持科学的理论与方法。事实上, 的坚持,往往得到了无论是学术界,还是政府管理界,以及企业界的理解与支持。我的体会就是,只要我们研究的理论和方法,符合事物的内在规律,具有科学的逻辑性,结论能够被检验,最终就一定会获得认可并得到真正的应用。
我理解,作为一个在大学从事科学研究的知识分子和学者,最重要的品格就是三项:爱国、创新和独立。科学研究不是为了获得个人的名利,而是因为科学有利于国家的发展,有利于中国梦的实现,有利于中国质量的治理;科学没有创新就是垃圾,甚至比质量安全问题对国家和社会的危害更大,因为它既浪费社会资源,又误导各类决策;科学研究有巨大的风险,一些前沿性的探索往往不被人所理解,甚至会与某些既得利益发生冲突,因而不被利益所惑的独立人格就显得特别重要。所以,我并不认为科学研究是任何人都能从事的行业,原因就在于以上的三点,科学研究绝对不是一项普通的职业,它注定只能是那些愿意“仰望星空”的人们的使命。
我们 人的下一步使命就是:研究和探索如何推进国家质量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