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是质量成为新常态下新动力的关键
发布时间:2015-03-20     字号: [小] [中] [大]

    新常态需要新动力
    我国经济已经进入新常态,在新常态下需要注入发展的新动力,质量创新就是经济新常态的新动力。 长期以来一直着眼于经济发展的研究,尤其是重点研究经济增长的质量问题。我国自1994年以来,几乎历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人代会的政府工作报告,都提出要把经济增长建立在提高质量和效益的基础之上,可见得这是一个长期困扰我国经济的基本面问题。我们的研究发现,导致这一问题的原因,主要在于传统的改善经济增长质量的思路有问题,那就是一味地依赖宏观政策和调控的方法,这在路径选择上有理论逻辑上的矛盾。任何宏观都是建立在微观的基础上,要想追求宏观的经济增长质量的提高,就应该先找到决定宏观的经济增长质量提高的微观基础。正如宏观的GDP是由微观的产品和服务的市场价值加总来决定一样,只有微观的产品和服务总体质量的提高,才能最终提高宏观的经济增长质量。 2012年至2014年连续三年开展了全国大规模的消费者质量评价调查,数据统计证明,消费者对产品质量的评价每上升1个百分点,可以推动GDP增加0.21个百分点。我国2014年的消费者产品质量评价仅为60.38分,这是一个非常低的水平,如果下力气将之提高到65分左右,则我国年GDP的增速将提高1.05个百分点,几乎占到2015年GDP预期增速的14%左右。因而,质量是经济新常态下的重要新动力。

    消费者是质量新动力的决定性因素
     多年来一直坚持面向实证,面向真实问题开展案例研究。在诸多的案例研究中,我们发现,仅仅依靠企业自身来促进质量,既缺乏约束也缺乏激励。所有质量卓越的国家,依靠的不仅仅是企业,更是消费者。消费者通过“以脚投票”和“以货币的选票”告诉企业,高质就是高价,而低质就只能是低价。所以,我们说,消费者是一个国家质量进步的根本动力和全部目标。面对海量的质量安全对象,政府监管机构永远不可能百分百的知道这些企业每时每刻的质量状况,但我们完全有能力驱动像王海这样的质量消费者,来帮助政府部门对这些企业的质量行为进行更为有效的监督和管理。一个企业的作假有可能逃避政府的监管,但是绝对不可能逃避企业内部员工和外部消费者的监督。

    质量主体的缺失抑制了新动力的形成
    质量要成为新动力,就需要找到质量的主体。质量是由企业来生产,由消费者来选择,由质量社会组织来推动,由质量技术中介机构来评定,由政府来监管和提供公共服务。这五个主体缺一不可,他们相互之间的激励和约束,共同促进了质量的发展。而我们国家当前质量治理制度的设计,可以说阻碍了这五个主体的正常运行。企业主体一方面是质量违法成本太低,另一方面又受到太多的政府标准、许可和认证的限制;消费者主体很难自主组织起来,有效地制约企业的质量侵权行为;质量社会组织发育极其困难,有些甚至成为利益集团落后质量的保护者;大量的质量技术中介机构都是官办性质,没有动力去为市场提供有效的质量信息服务;监管部门越位和缺位并存,重监管而轻质量的公共服务。因而,阻碍我国质量新动力作用发挥的关键原因,就是现有的体制和机制不能有效发挥各质量主体的作用,没有建立起有效的现代质量治理体系。要真正促进我国质量新动力的发展,就必须改革我国现有的质量体制机制,让市场发挥促进质量发展的决定性作用。

    质量新动力的关键是政府职能的转变
    要激活各类质量主体的活力,关键是政府要切实地转变职能。首先,是政府要改变全能主义的监管模式,真正的建立起各主体的共同治理模式。如广东的电梯监管,就是因为推行了电梯使用者的首负责任,才强化了众多电梯使用单位质量安全的行为。其次,要改变政府标准的唯一性,使政府标准限定在健康、安全、环保和通用规范等领域,让企业联盟所形成的团体标准,真正反应市场竞争和技术创新的水平。最后,推行国有质量技术机构的转企改制,发挥技术机构作为市场中介主体的内生动力,强化我国市场化的质量信用和质量信息机制的建立。
    通过质量创新驱动微观质量进步,通过微观质量提升宏观经济增长质量,并不是说政府要直接搞微观质量,恰恰相反政府不能直接介入微观,而是通过宏观的政府质量治理制度的创新,来激活市场主体搞好微观的产品服务质量。因此,质量治理的改革,是实现宏观经济整体和微观产品服务质量“双提高”的根本路径,也是使质量创新成为经济新常态下新动力的关键。

凡本网编辑上传的文章内容(注明转载文章除外),均为武汉大学质量发展战略研究院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武汉大学质量发展战略研究院”。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如需转发本网文章,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我们联系的,请在相关作品刊发之日起30日内进行。

关闭
网站访问总量: 3633166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