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去了江苏、浙江和新疆等几个省区,调查了目前这些区域的经济发展情况,至少从今年第一季度的情况来看,它们的经济形势不是太妙。从微观上来看,这些区域的企业普遍反映发展很困难,包括已经开始出现一些系统性的金融风险,由于企业之间互为担保,以至于出现了连锁性的企业财产和账户被保全,无法进行正常经营;还有一些企业的出口大幅度下滑,甚至出现了几十个百分点的坠落。从宏观上来看,不仅投资同比大幅下滑,而且有些已经建成的项目也无法开工,甚至还有些县的工业总产值比去年同期下滑了一半以上。如此来看,无论是东部的发达地区,还是西部的欠发达地区,都出现了共同的经济下行趋势。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曾经出现过多次经济下行,但这次的情况非常不一样,因为它并不是周期性的暂时的经济下行,而是一个远没有探到底部的根本性的经济发展趋势变化。
就我所到之处,各地政府都在针对经济下滑问题,开展紧张的对策研究,并且采取了一些应急性的措施。比如,减免各种税费,尤其是政府收费;在房地产上也是不遗余力,各种政策利好尽出,有些地区的公积金首付贷款甚至已经降到两成;在投资上更是希望大干快上,通过尽可能减少程序来刺激项目开工。其实,这些套路并不新鲜,在历次经济下行的周期中,都采取了这些类似的政策与举措,而且似乎每次都能够达到制止经济下滑,实现经济反转的目的。但这一次,情况正在起变化,至少从房地产来看需求并没有太大起色,企业的新开工项目和投资更是迟迟不动,市场销售的预期依然下行。即便是现在十分火爆的股市,也看不出基本面有什么变化,更多的还是一种“政策市”。
为什么会这样?答案就是:这次的经济下行并不是周期性的,而是结构性的变化。也就是说,我国的经济已经进入到新常态,再依靠投资刺激经济增长,回旋的空间已经非常小,不仅流动性泛滥,即使只是想去投资其高企的负债也是一个很高的门槛。另外,产能的三分之一都过剩,在此情况下,企业投资的欲望不可能上去。就目前来看,房地产的历史已经被改写,以目前的价格总体来看,根本不可能刺激居民的投资欲望,加上人口红利的消失和老龄化的快速到来,房价短期内不显著下跌已经是谢天谢地了。因而,再想依靠这些传统政策来解决现有的发展问题,实在如老革命遇到了新问题。这些老的管理套路失灵了,其效用甚至连刺激大妈都不可能,也正因为如此致使这些大妈们纷纷跑到股市里去搏击风险,当然很有可能这些大妈最后会成为股市风险的兜底人。
其实在我看来,目前的经济形势不仅不糟,反而很好,包括经济下行的指标实际上也是一个很好的预兆,它在告诉我们,中国经济再不能依靠投资来驱动发展。实际上,房地产的下滑和高库存,本身就意味着房地产已经过剩了,再往下走就是泡沫,现在这个泡沫用这种比较平稳的方式慢慢破灭,总比发生由房地产引起全局性的经济风险好得多。而且,企业投资的下滑,本来就说明已经出现过剩,我们为什么还要制造过剩产能呢?至于那些因为互相担保而出现系统性倒闭风险的企业,其背后的实质,并不是因为担保带来的,而是因为这些企业本身就没有存在的价值,他们既生产同质化的过剩产品,又浪费各种资源。这些企业的倒闭,也恰恰说明了市场在发挥优胜劣汰的决定性作用。但最为可怕的是,地方政府为了表面的数据,还在想尽一切办法保护这些企业继续活下去,甚至不惜让他们成为“僵尸”企业。看起来这些企业还存在,也貌似解决了一些就业问题,但是让这些“僵尸”企业彻底地淘汰出局,将补贴他们的钱转而直接补贴给那些失业工人,无论是对社会资源,还是对企业资源,都是更公平和更有效率的选择。
之所以说,目前的经济形势很好,那是因为我们国家正在迎来一次让市场发挥决定性作用的良机,让市场出清这些“僵尸”企业、淘汰落后产能、去房地产的泡沫化,正是我国提高经济增长质量长期以来想做而没有做到的事情,这次通过发挥市场的作用来实现,不正是一个千载难逢的良机吗?
实际上,经济发展的过程也已经清楚证明,高质量的经济和高水平的企业会在什么状况下出现。它不是在经济形势很好的时候,因为好的时候,即使差的企业也可以混下去;而恰恰是在经济形势不好的时候,也就是经济增长下行的时候。因为只有在经济形势不好的时候,才能看出到底谁才是真正优秀的企业,而那些没有价值的企业才会被淘汰。也只有在竞争激烈的情况下,企业才有真正的压力和动力,去提高自己的产品质量。说一句资本市场上最通俗的话,只有在海水退潮的时候,才知道谁在裸泳。
我相信,只要政府不去人为地干预市场,扭曲市场的信号,经过这一轮的经济下行,中国的经济增长质量和中国的产品质量都会浴火重生。我们很多年来通过宏观调控实现不了的将经济增长建立在提高质量和效益基础上的目标,在这一轮经济下行的压力下,也一定会走上实现这一目标的正确路径。
质量,只有严苛的竞争才会有内生的动力,而经济下行就是竞争最激烈的时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