换一种思路
——四谈经济下行怎么办
发布时间:2015-06-16     字号: [小] [中] [大]
    新常态下,我国经济发展亟待找到更多的新动力。近3年以来,我院连续在全国开展消费者和企业转型升级的专项调查,获得了240多万条质量和经济增长的关联数据,并进行了国际专题比较研究。特别是针对今年一季度以来,经济下行压力持续加大趋势,重点调查了50余家代表性企业。研究结果表明,除了改革、创新和结构调整等因素外,质量也是新常态下推动我国经济稳定增长的重要新动力。
    我们已经到了换一种思路,来寻找中国经济增长新动力的十字路口。
    一、质量作为新常态下新动力的科学性和现实性
    (一)产品质量信号的有效传递能显著拉动消费需求

    发达国家市场经济较我国更为成熟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拥有大量的为消费者服务的质量信息专业提供商。如美国的《消费者报告》每期发行800万份,德国的《TEST(检测)》每期发行近50万份,皆为所在国发行量最大的刊物,远超过《财富》等知名刊物的发行量,专门登载涉及具体产品的质量信息。市场经济最基本的问题之一,就是质量信息的不对称,消费者所掌握的质量信息与市场需求成正比,掌握的量越多、专业性越高,其对经济的总需求拉动就越大。今年一季度,我国的婴儿推车出口同比下滑21.3%,而江苏昆山好孩子集团,海外销售收入却逆势增长64%。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在于面向海外消费者传递优良的产品质量信号。如将国外消费者最关心的儿童推车的质量标志,也就是动态耐久可靠性指标提高至14.4万次防撞击,高于欧盟7.2万次标准一倍;并且与国际最顶级的质量信号的服务机构(SGS、TUV)联合成立质量检测实验室,使这一产品的标准信号获得了美国CPSC(消费品安全委员会)和德国TEST等权威机构的认可,从而直接影响了消费者的购买选择。
    (二)质量是提升全要素生产率的关键因素
    全要素生产率作为要素投入不变时产出增加的部分,这一增量的来源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质量能力。我国的全要素生产率之所以仅为美国的17.5%、德国的21.6%、日本的25.4%和瑞士的16.9%,很重要的原因是因为我国的制造业质量竞争力水平,仅相当于美国的35.8%、德国的36.6%、日本的32.5%和瑞士的28.2%。因而,提高我国全要素生产率的重要途径之一,就是质量能力的提升。以浙江民营汽车企业众泰集团为例,在我国近几年汽车销售增速放缓、销售利润下滑的背景下,着力提升消费者最关注的汽车动力质量,使1.5T发动机加速性能达到百公里9.76秒,位列国内同类车型第一,同时在汽车内饰质量上向奥迪车标准看齐。作为全要素生产率的重要衡量指标,该企业的单车利润今年一季度高出国内同类产品1.73倍,实际订单需求超出产能89.5%。
    (三)质量创新是“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重要实现路径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有效推动了我国市场主体的增加,质量创新能够更好地促进市场主体可持续发展。质量创新,主要表现为用户体验的改善、使用细节的改进和服务的优化,这是任何一个市场主体都可以做到的“微创新”。今年一季度,我国防盗门销售整体下降30%,而浙江的王力门业集团却实现了15%的增长。原因就在于,王力仿照冰箱门的工艺进行无缝化处理,降低了关门的噪音,从而改善了用户体验;使门锁可由用户选择为遥控、密码、IC卡和指纹等多种开门方式,特别方便了家中老人和小孩的使用,从而改进了使用细节;为家庭提供24小时的全天候服务,从而优化了服务质量。即使是在门业制造这样的传统产业,只要致力于质量创新,也一样能够得到市场的认可,这对大众创业和万众创新具有非常现实的借鉴作用。
    二、形成质量新动力的政策设计
    (一)通过扩大质量信息的供给刺激消费需求

    1、质量信息应定位为提供消费指南
    我国质量信息应从当前一般性、监管性和安全性的定位,调整为具体性、消费性和满意性的定位,从提供负面恐慌性信息转为多提供正面引导性信息。主要立足于为消费者提供购买决策的质量信息指南,具体包括同类不同品牌产品的标准、性能、性价比和排序等比较性质量信息,直接刺激消费者的购买决策,并引导境外消费回流。
    2、大力发展质量信息服务市场
    产品质量信息费用,是消费者购买商品必不可少的搜寻成本,因而专业化的市场主体,具有为消费者提供质量信息的内在激励。建议大力推动计量、标准化、认证认可和检验检测等各类质量机构建设,鼓励专业公司、行业协会、科研院所和新闻机构,面向消费者提供专业化、个性化和多样化的产品质量信息。
    3、加快推动国有质量技术机构的转型发展
    根据《关于整合检验检测认证机构实施意见的通知》(国办发<2014>8号)要求,加快国有质量技术机构的转型发展,除极少数保留为公益性机构外,其他应转型为主要向消费者提供质量技术和信息服务的市场主体,使存量资源能得到更有效利用。加快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国家级质量技术服务集团,为开拓出口市场提供具有国际话语权的质量信息服务。
    如能将现有的质量技术机构的定位转型为主要为消费者提供质量技术和信息服务,可以刺激我国国内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提高1.34个百分点,即在2014年26.23万亿元基础上拉动3515亿元的消费需求。
    (二)以质量标准的升级提高我国的全要素生产率
    1、加快推动标准化体制改革
    《国务院关于印发深化标准化工作改革方案的通知》(国发(2015)13号),提出“培育发展团体标准”的要求。鉴于团体标准已经是在我国企业联盟中,广泛推行并被证明是成功的一种标准形式,建议立即着手全面实施团体标准,鼓励企业进行标准自我声明和公开,激发企业等市场主体自主创新标准升级的内在动力。
    2、构建我国市场经济中的“标准秩序”
    市场经济不仅需要法治秩序和竞争秩序,更需要标准秩序,用以解决市场对交易物的质量衡量。政府应积极利用标准对市场进行约束和规范,提高政府规制的灵活性与及时性;鼓励企业采用不同的竞争性标准,从而以标准为基础实现优质优价;允许企业在满足国家强制性标准的基础上,在其产品上标注所使用的竞争性标准,为消费者提供直观的产品标准信号。
    3、积极主导WTO/TBT-SPS推动“优进优出”
    从以被动应对WTO/TBT-SPS为主,加快转变为我国主动设置WTO/TBT-SPS,利用国际贸易规则推动我国出口的转型升级;在装备制造、信息技术和核电等领域,以我为主研制一批高端国际标准,促进中国装备、中国服务和中国品牌走出去;利用检验检疫等调控手段,约束外资企业实现内外销产品标准的一致性。
基于德国标准经济学家克鲁特•布林德成果测算,如我国质量标准达到德国等国家的水平,可使全要素生产率在现有基础上提升6.47%。
    (三)以质量创新激活市场主体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1、改革高等教育结构着力培养技能型人才
    劳动者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职业技能是质量提升的基础,职业技能人才不足是制约现阶段我国质量能力提升的主要因素。建议调整我国高等教育的现有结构,主要应该以培养高级职业技能人才为基础,将大部分高等教育的公共财政投入倾斜给职业技能人才的培养。
    2、重点打造面向中小微企业的质量公共服务平台
    产品供应链的质量协同能力,尤其是中小微企业质量能力,决定了我国产品质量的基本面。建议加快公共检测技术平台建设,真正为中小微企业提供公共性的产品质量技术服务;将政府所属的标准院转型为面向企业服务的标准馆,为企业免费提供国内外各类质量标准的文献服务;通过政府采购,为中小微企业提供质量方法和人才培训服务。
    3、打造工匠精神弘扬传统质量技艺
    随着个性化、多样化消费渐成主流,传统质量技艺具有更高的品牌溢价能力。建议充分挖掘传统质量技艺资源,如手工制作的陶瓷、刺绣和玉器等领域,加快培育一批具有高超质量技艺的工匠,建立以同行评价为主的工匠评级体系。
基于世界银行的数据测算,我国职业技能型人才比重提高1倍,能够使我国工业增加值提高10%以上。
    综上所述,质量作为我国经济新常态下的新动力,在科学上具有规律性,在政策上具有可行性。质量作为新动力,不仅能够对冲我国经济短期下行的压力,也能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长期动力。
    思路一换,满盘皆活。

凡本网编辑上传的文章内容(注明转载文章除外),均为武汉大学质量发展战略研究院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武汉大学质量发展战略研究院”。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如需转发本网文章,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我们联系的,请在相关作品刊发之日起30日内进行。

关闭
网站访问总量: 3631208
Baidu
map